Susie, Susan整理编辑
2016年11月25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播放了一则新闻:《装配式建筑成行业发展新趋势》。
新闻中提到,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在十年之内,把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当中的占比提高到30%,那么这种新型的建筑技术的推广、普及会有难度吗?
以下是新闻内容:
尽管与传统的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住宅的优点十分突出,但目前,高昂的成本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宝业集团上海公司预制混凝土事业部副总经理陈连禄对记者说:单纯从材料价格上,比如说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每立方米材料价格应该在400块左右;如果是预制构件,出厂的价格到施工现场,应该在一个立方米三千左右。
为了降低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成本,企业也在引入新的设备和技术。在宝业集团上海公司的生产线上,机械臂可以根据建筑信息生产图纸、装配模具;混凝土浇注也采用全自动方式。
宝业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夏峰对记者说:就是房型尺寸,它生产的部品件的尺寸都是有变化的,以前模具使用过后,大部分都是当做废品被处理掉的。所以,单位模具摊销的成本是比较高的。
新设备可以避免模具浪费的问题。在完成一个批次的生产后,模具可以拆卸,并重新组合。整个拆卸拼装的过程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各地也出台措施,扶持装配建筑。
例如,上海市就对采用复合保温墙体的项目,给予3%的容积率奖励。
宝业集团上海公司预制混凝土事业部副总经理陈连禄对记者说:假如一个楼盘的面积是10万平米,然后这个楼盘的销售价格是5万块,3%的容积率奖励那就是一亿五,这一点五个亿能够抵消它所增加的费用。
此外,上海、深圳、南京等多个城市在土地出让政策中规定了装配式建筑预制率等指标。其中,上海也明确规定,从今年起,外环以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必须采用装配式的建造方法。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理事长叶浩文对记者说:上海在土地出让政策中规定了装配式建筑预制率等指标。应该说,这个政策在全国起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那么现在,引领措施各级政府都在陆续出台,我相信会很好地起一个推动作用。
▲ 装配式建筑成世界潮流
国家政策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交流学习上海等地经验,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2016年11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市召开了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政高指出,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要充分认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大意义。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二是实现建筑现代化的需要。三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四是缩短建设周期的需要。五是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和相关的服务业。
陈政高强调,现在发展装配式建筑,具备很好的基础和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成大事的制度优势。二是我们可以吸收、消化、利用国外的成功经验。三是一些地区、一些企业、一些设计单位已经先行先试,积累了经验。
陈政高指出,要深刻认识上海等地发展装配式建筑经验的实质。一是必须有世界的眼光,要深刻认识到发展装配式建筑对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是必须有决心和气魄,这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关键。三是必须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这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是市领导亲力亲为,这是上海经验之根本。
陈政高要求,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七项工作,努力实现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二是全面形成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要加快形成一整套装配式建筑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的技术规程。
三是加大基础产业建设力度。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周边区域发展情况,加快培育能够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重点企业。
四是要建设新型的职工队伍。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组装,对过去的建造方式是根本性的改变,要从设计开始,从工厂生产抓起,从现场组装抓起,打造新型的队伍。
五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要落实好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在财政、金融、税收、规划、土地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装配式建筑。
六是推动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勘察设计、部品部件生产、工程造价、招标投标、施工组织、质量监管等方面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的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
七是住建部门在发展装配式建筑中要有所作为。发展装配式建筑责任重大,各级住建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雷厉风行,坚韧不拔,把改写建筑历史、影响建筑历史的装配式建筑抓起来、抓到底,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南京联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