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萨克森-安哈特州道达尔炼油厂的蒸馏设备
化工工业是德国中部萨克森-安哈特州的支柱产业,在这里有着上百年的发展传统。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的化工工业却从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上经历了阵痛期。一方面,东西德合并,东西德原先各自的化工体系形成了冗余产能。萨克森-安哈特原来属于东德,大型国有化工企业面临西德在市场竞争中历练出来的化工企业冲击。另一方面,整个化工产业经历粗放式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通过政府接手治理现有环境污染,同时制定发展规划,拆分大型企业,引入私有化、市场化机制,并制定标准更严格的环保规定,确保新的污染不再产生。
1 政府与企业各司其职
走进比特费尔德-沃尔芬(Bitterfeld Wolfen)化工园区,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化工管道在整个园区蜿蜒,树丛草皮间杂其间。远处可以看到冒着白色雾气的烟囱。园区向导介绍,那是工厂排出的水蒸气。由于天气 较冷,很快凝结成了白雾。努力用鼻子嗅闻空气,也没有察觉到化工园区“应该有”的刺激性气味。
从化工园区总经理米夏埃尔·波尔克博士介绍的图表资料中可以看到,园区空气中氯、硫化合物均降至了零或者接近于零的水平,悬浮颗粒不到20g/m?。“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同。” 波尔克说,“那时如果从窗子里往外看,天空至少有三种颜色,空气里有刺鼻的气味。”反映在数字上,90年代初,氯、硫化合物超过180 g/m?,悬浮颗粒达到100 g/m?。不仅空气,附近的河流、地下水、土地,全都遭到了污染和破坏,部分受污染的土地,至今还无法恢复。这样的情况在工业化工程中十分普遍。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化学专家托尔斯滕·布克博士介绍,自己小时候生活的莱茵河畔路德维希港一带的化工产业区,空气中常能闻到刺鼻的气味。由于河水污染,每次大家开车过桥,都要捏着鼻子。直到90年代,德国的环境才得到根本改善。
波尔克强调,看看后来为治理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就能明白,治理污染,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这不仅是一笔环保帐,更是一笔经济账。
90年代初,当地化工产业面临的不仅是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保的问题。由于东西德合并,化工产业体系重复,产能冗余,当时属于东德地区的大型国有化工企业还面临私有化转型之路。
波尔克介绍,私有化转型之路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实现。国家制定大的企业行为框架,企业在这个框架内按照市场规则自主发展。
首先,国家承担了当地业已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新企业不为过去的环境污染买单。其次,国家淘汰了大批落后产能,并“化整为零”,对效率低下的企业部门进行了拆分。这一过程中,国家安排的配套就业措施十分重要,安排一部分人员再就业。“不得不说,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仍有原来企业员工因此失业。” 波尔克说,“然而看到今天的发展,所有人都会相信,这么做是必须的。”被拆分的企业部门,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拍卖给私人,国家只对部分要求做出规定,例如需要保证多少工作岗位,而不对经营进行限制,更不为其负责。
在企业层面,私营企业主会考虑某一化工部门是否“有利可图”,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下是否有生存空间,如果有,才会买下来。“私人接手购买企业的好处在于,没有人会做亏本买卖,大家只有在符合市场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才会去有效地经营发展一家企业,企业的活力得到激发。” 波尔克说。
2 市场机制激励环保技术的“进化”
在化工园区经理帕特里斯·海涅看来,治理化工厂的污染问题并不难。一家化工企业要建厂生产,首先要获得当地部门的审批,如果审批通过了,工厂即可以开工建设。建成后,管理部门会对工厂的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审批时提供的说明材料。检查合格,就可以开工生产。生产期间,管理部门也会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只要企业满足了上述要求,就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和造成破坏。
企业要达到更高的环保要求和排放标准,谁来为此投资呢?海涅介绍,企业环保技术并非简单通过环保技术投资实现,而是通过市场激励机制,环保科技转化为竞争价格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环保技术“进化”。在这里,政府和企业仍然各司其职。政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只制定相应的环保要求,并严格执行。只要企业符合要求才可以生产,不符合要求则不得生产。在这种条件下,率先获得环保技术优势的企业,就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并把环保技术落后的企业淘汰。因此,企业的环保技术,并不是通过某一笔“环保技术投资”实现。“在私有化和更高的环保标准下,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生存下去,市场不得不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但这就是市场规则的好处。” 海涅说。
在政府严格执行法规,市场竞争有序进行的的良性互动下,胶水化工产业脱去了狰狞的面貌,不再是环境污染的罪恶源。相反,化工园区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为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德国在胶粘剂化工项目实施前,仍十分注重及时、充分地与民众沟通。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化学专家布克博士介绍,在化工园区新项目入驻上,当地政府会对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批认证。只要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能开工建设。为了增加民众接受度,政府环保和决策部门会尽早地公布化工企业的各项审批材料和结果,尽早的将民众纳入决策过程,并保持很高的公开透明程度。这样就不会出现到后期民众与项目对着干的情况。因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及时得到了沟通和共同解决。面对这样的化工产业,民众非但没有反感,反而成了人们心目中靓丽的风景线。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南京联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