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417857029

期刊专利论文

聚氨酯-螺噁嗪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来源:互联网2021年06月21日

阅读次数:

聚氨酯-螺噁嗪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刘晓妮  孟家光  王红兴

(1.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710048
2.西安工程大学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8)

来源:印染  2021年    第1期

摘要

    以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光致变色微胶囊。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Zeta纳米粒度电位分析仪、红外光谱对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形貌、粒径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为圆球形,芯材表面有聚氨酯生成,且表面光滑、完整,致密性能良好,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2.880μm,PDI值为0.087,且分布集中。微胶囊的变色效果、化学稳定性和耐疲劳性测试表明:光致变色微胶囊变色灵敏度为2.20,且可逆,不溶于乙醇、甲苯、环己烷等有机溶剂;与螺噁嗪相比,耐疲劳性得到提高,日晒30d后其变色灵敏度仍为2.17。

关键词

光致变色    微胶囊    螺噁嗪
聚氨酯    界面聚合

 
引 言

    光致变色材料指可以随外界光照发生可逆的颜色变化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在纺织服装、防伪、军事伪装以及信息储存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大多数光致变色材料存在耐疲劳性差、对溶剂要求高、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问题。采用微胶囊技术,根据囊芯的性质、用途,选择不同的壁材将光致变色材料包覆形成光致变色微胶囊,是光致变色材料的一个研究趋势。

1 实验

 

1.1材料与仪器

    材料螺噁嗪(C22H20N2O,分析纯,天津塞特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氢醌双(β-羟乙基)醚(HQEE)、聚乙二醇400(PEG400)、辛酸亚锡、1,4-丁二醇、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Span8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80)(以上均为分析纯,西安科洛化玻仪器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安徽安特食品有限公司),丙酮(分析纯,西安金锦乐化工有限公司)

    仪器JA3003N电子天平(上海升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6511电动搅拌机(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J-200高速剪切乳化机(杭州艾普仪器设备有限公司),JEM-2100F型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Quanta-450-FEG场发射扫描电镜(英国FEI公司),ZetasizerNanoZS90纳米粒度电位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DZ1BC电热真空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W201恒温水浴锅(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16PCFRIR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PerkinElmer公司)    

1.2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

界面聚合法制备聚氨酯光致变色微胶囊的方法如下:

(1)油相和水相的配制称取一定质量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粉末溶于丙酮中(芯材含量10%),按照物质的量之比n(MDI)∶n(PEG400)=1∶2.1加入MDI,再加入适量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得到油相;按照相同物质的量比称取适量PEG400倒入100mL蒸馏水中混合均匀,得到水相。

(2)乳化和预聚物的制备将水相和油相混合,采用高速剪切乳化机以9500r/min的速度乳化15min后,得到水包油型乳液。机械搅拌下,乳液中加入少量催化剂辛酸亚锡,室温下反应1h,生成二异氰酸酯预聚物。

(3)光致变色微胶囊的生成升温至60℃,在预聚物中加入两种适量的扩链剂HQEE和1,4-丁二醇,继续搅拌反应1.5h,使二异氰酸酯预聚物与二元醇发生扩链反应,得到光致变色微胶囊产物。

1.3性能测试

1.3.1表观形态
    在样品台上贴上一层导电双面胶,将光致变色微胶囊粉末轻轻撒在上面并吹去多余的粉末,喷金(厚度约100μm)供SEM观察。观察时间尽量短,以避免电子束长时间照射引起人工损伤。

1.3.2粒径及其分布
    取极少量微胶囊粉末分散于无水乙醇中,采用ZetasizerNanoZS90型纳米粒度电位仪分析测试。

1.3.3微胶囊结构
    取极少量微胶囊粉末分散于无水乙醇中,采用超声波振荡使其均匀分散。用一次性吸管滴几滴于TEM铜网上,用滤纸从铜网边缘吸掉酒精,并等待剩余酒精彻底挥发,然后采用JEM-2100F型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聚氨酯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形貌结构。

1.3.4红外光谱(ATR)测试
    采用16PCFRIR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光致变色化合物和光致变色微胶囊红外光谱

1.3.5微胶囊变色效果
(1)色差分析:采用Digieye数慧眼非接触式颜色评价系统,在D65/10°条件下,对聚氨酯光致变色微胶囊分别在可见光和太阳光照射下进行拍照,测试微胶囊在变色前后总色差值ΔE。
(2)变色灵敏度测试:将一定量最优条件下制备的聚氨酯光致变色微胶囊粉末分散于10mL无水乙醇中(含1%微胶囊),分散均匀后,用一次性滴管取少量滴于纯棉针织物上,并将织物置于太阳光下,观察光照前后颜色的变化,并记录变色时间;再将织物重新置于室内可见光下,记录复色时间(即恢复到原来颜色所用的时间),采用式(1)计算其变色灵敏度。K=tf|t|f-tb(1)式中:tb——变色时间tf——复色时间

1.3.6化学稳定性
    测试了螺噁嗪和微胶囊对乙醇、甲苯、环己烷的溶解性以及溶液或分散液在光照一段时间后的变色情况,以表征其耐化学稳定性。

1.3.7耐疲劳性
    将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和光致变色微胶囊分别分散在乙醇溶液中(微胶囊质量分数为20%),用棉织物浸渍后置于日光下暴晒30d,测量其变色和复色时间。

 
2   结果与讨论

2.1表观形态

    图1所示为试验制得的光致变色微胶囊的SEM图像。   
 

聚氨酯-螺噁嗪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从图1可以看出,微胶囊呈近圆球形,表面光滑饱满,囊壁相对完整,这样的微胶囊粒子对芯材的保护效果往往优于那些表面有凹坑、突起甚至裂纹、狭缝等的微胶囊。同样,表面形态良好的微胶囊其机械强度优于表面形态差的微胶囊。
2.2粒径及其分布
    图2为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及尺寸分布

 

聚氨酯-螺噁嗪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由图2可知,试验制备的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2.880μm,PDI值为0.087,粒径较小,分布较均匀。
2.3微胶囊的结构
    图3所示为光致变色微胶囊的TEM图像。

 

聚氨酯-螺噁嗪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从图3可见,外圈稍浅色为微胶囊的聚氨酯壁壳,内圈深色部分为光致变色微胶囊的芯材,壁材包裹着芯材形成明显的近圆球形核壳结构。

2.4红外光谱(ATR)
    图4所示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光致变色微胶囊的红外光谱图。

 

聚氨酯-螺噁嗪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在图4微胶囊的红外光谱中,3480cm-1处为—OH伸缩振动峰,来源于过量的乙酸丁酯溶剂;2975cm-1处为饱和C—H的伸缩振动峰;1720cm-1处为聚氨酯中—C=O的振动吸收峰;1607cm-1处为氨基甲酸酯的伸缩振动峰;1497cm-1处为C—H的面内弯曲振动峰;1227cm-1处为聚氨酯中—OH的伸缩振动峰。对比标准聚氨酯的特征峰可知,试验制得的微胶囊壁材为聚氨酯。从图4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的谱图可看出有很多伸缩振动峰,而微胶囊化后,原本的很多峰值消失,说明聚氨酯将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有效地包覆,所以二者的红外光谱相似。
2.5微胶囊变色效果
    图5所示为光致变色微胶囊在太阳光下的变色情况。

 

聚氨酯-螺噁嗪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由图5可以看出,光致变色微胶囊在普通可见光下为白色粉末,太阳光照射后变为深紫色,变色效果明显。试验测得聚氨酯光致变色微胶囊变色前后色差ΔE为15.85,说明变色效果明显。
2.6化学稳定性
    表1所示为光致变色微胶囊芯材与微胶囊耐溶剂性能。

 

聚氨酯-螺噁嗪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表1可以看出,未微胶囊化的光致变色化合物溶于乙醇、甲苯、环己烷,但所呈现的颜色与所处溶液体系的极性有关。制成的聚氨酯微胶囊不溶于以上有机溶剂,且颜色较微胶囊化前稍浅,这是因为通过界面聚合在芯材表面形成的聚氨酯壁材将芯材包裹,聚氨酯本身不溶于以上溶剂,有效地阻挡了芯材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由此可见,微胶囊可以有效地改善光致变色材料的化学稳定性。
2.7耐疲劳性
    表2所示为光致变色材料与聚氨酯微胶囊的耐疲劳性能。

 

聚氨酯-螺噁嗪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从表2可以看出,日晒前后微胶囊的变色时间和复色时间均比螺噁嗪时间长。这是因为聚氨酯微胶囊的壁材表面发生漫反射,同时还吸收了一部分光线,导致螺噁嗪所接收到的辐照效能被减弱而使变色时间变长。聚氨酯微胶囊可以增加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在变色过程中的吸光度,并且降低褪色速率。这样,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复色时间也会增加。微胶囊经30d光照后的变色灵敏度为2.17,较螺噁嗪好,说明耐疲劳性得到提高,这是因为壁材聚氨酯具有防止芯材受到氧化的作用。

3 结 论

    采用界面聚合的微胶囊制备技术,利用二异氰酸酯和含端羟基的多元醇化合物在芯材螺噁嗪表面发生界面聚合反应生成聚氨酯,形成了以聚氨酯为壁材,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为芯材的微胶囊。试验制得的微胶囊为圆球形,粒径较小,表面光滑饱满且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光致变色微胶囊在太阳光照射下由无色变为深紫色,变色前后色差ΔE为15.85,微胶囊的变色效果明显且可逆。试验表明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噁嗪经微胶囊化后,在保留其原有光致变色性能的基础上化学稳定性和耐久性均得到提高。

 

全文阅读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kWsS3Dcrntx_6rCj8VxFgg

 

为方便阅读,本文移除了脚注。如有需要,请参阅《印染》2021年  第1期  END

  • 标签:
相关阅读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网友评论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

客服

客服
电话

1

手机:18114925746

客服
邮箱

565052751@qq.com

若您需要帮助,您也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发送邮箱

扫二
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