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417857029

常识

谈一谈胶粘剂配方中交联剂的使用与作用基理

来源:互联网2025年05月12日

阅读次数:

一、交联剂的定义与作用机制
交联剂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结构的化学物质,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在特定活化条件下(热、光、辐射或催化剂作用),诱导线性高分子链间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连接,构建三维网络结构。该过程本质上是将单体、低聚物或线型聚合物转化为具有稳定拓扑结构的交联体系,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机械强度(弹性模量提升2-3个数量级)、耐热性(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50-200℃)及化学稳定性(溶剂溶胀率降低90%以上)。

二、行业术语体系对应关系
尽管不同应用领域存在术语差异,但其化学本质具有统一性:
• 橡胶工业:硫化剂(如硫磺体系)
• 塑料加工:固化剂(DCP过氧化物)、熟化剂(DICY双氰胺)
• 胶黏剂领域:硬化剂(环氧体系的DDS二氨基二苯砜)
• 涂料行业:交联剂(聚氨酯的HDI三聚体)

三、化学组成与作用机理
典型交联剂按官能团可分为:

  1. 多官能团化合物

    • 羧酸类:邻苯二甲酸酐(固化环氧树脂)

    • 胺类:乙二胺(环氧室温固化)

    • 异氰酸酯:TDI三聚体(聚氨酯交联)

  2. 不饱和键化合物

    • 二乙烯基苯(DVB,离子交换树脂交联)

    • 双马来酰亚胺(BMI,耐高温树脂改性)

  3. 动态共价键体系

    • Diels-Alder型(自修复材料)

    • 双硫键(可逆交联弹性体)

四、交联体系构建方法

 

  1. 共聚交联法
    在自由基聚合中引入双官能单体(如EGDMA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当转化率达凝胶点(Flory理论预测)时形成网络结构。例如SBS橡胶中添加0.5-2% DVB可提升拉伸强度300%。

  2. 后交联法
    采用潜伏性交联剂(如双酚A型环氧树脂配合双氰胺),在180℃触发固化反应。汽车涂料中常用的封闭型异氰酸酯(如TDI-Block)在烘烤时释放活性基团。

五、分类体系与技术特征

表1. 交联剂分类及典型体系

类别
活化机制
典型实例
应用领域
外交联剂
外部能量触发
SAC-100氮丙啶
水性涂料固化
内交联剂
结构内嵌反应位点
NMA甲基丙烯酰胺
丙烯酸乳液聚合
热活化型
温度>Tg时激活
DCP过氧化二异丙苯
PP改性
光固化型
UV/可见光引发
TPO-L光引发剂
3D打印树脂
湿气固化型
环境湿度触发
硅烷改性聚合物(MS Polymer)
密封胶

六、选型要素与配伍原则

  1. 反应动力学匹配

    • 环氧/胺体系:遵循Arrhenius方程,DGEBA与DETA在25℃时凝胶时间t_gel=60min,活化能Ea=55kJ/mol

    • 聚氨酯/NCO体系:催化剂DBTDL可使反应速率提升10^3倍

  2. 官能团当量计算
    采用Carothers方程预测凝胶点:p_c=2/(f_avg),其中f_avg为平均官能度。环氧树脂(f=2)与酸酐(f=4)体系,理论当量比应控制在1:0.5

  3. 配伍禁忌规避

    • 避免胺类与异氰酸酯直接接触(剧烈放热)

    • 过氧化物体系需严格控温(DCP分解温度175℃)

七、树脂-交联剂配伍体系

表2. 典型树脂体系交联配伍表

树脂类型
适配交联剂
固化条件
性能特征
环氧树脂
DDS/双氰胺/酸酐
180℃/2h
Tg>200℃, 高耐热
聚氨酯
HDI三聚体/TMP交联剂
室温湿固化
拉伸强度>30MPa
丙烯酸酯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UV固化(365nm)
硬度>4H
硅橡胶
铂催化剂/含氢硅油
120℃/30min
撕裂强度>30kN/m
不饱和聚酯
MEKP过氧化甲乙酮
室温/钴促进剂
巴柯尔硬度>40

八、新型交联体系发展趋势

  1. 点击化学交联
    基于Diels-Alder反应的可逆体系,实现300次以上循环修复(修复效率>90%)

  2. 生物基交联剂
    腰果酚衍生物(Cardolite® NC-700),VOC排放降低70%

  3. 纳米增强交联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接枝硅烷(Aerosil® R812),使橡胶耐磨性提升50%

  4. 智能响应体系
    pH敏感型交联剂(丙烯酸β-羧乙酯),实现药物控释(24h缓释>80%)

该技术体系表明,通过精确控制交联密度(Mc=3000-5000g/mol)、交联点分布(均相/异相)及键合类型(永久/动态),可定向调控材料性能参数,满足从柔性电子(弹性模量0.1-1MPa)到航天复合材料(压缩强度>500MPa)的跨尺度应用需求。

  • 标签:
相关阅读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网友评论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

客服

客服
电话

1

手机:18114925746

客服
邮箱

565052751@qq.com

若您需要帮助,您也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发送邮箱

扫二
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