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全固态锂电池(ASSLBs)有望实现高的安全性和高的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为了同时实现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电池,必须尽量减少非活性组件的比例,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正极活性材料(CAM)负载。作为正极的重要组成部分,粘结剂在维持电极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传统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粘结剂低的锂离子电导率无法满足ASSLBs中高负载正极的离子传输要求。因此,设计具有高锂离子传导能力的粘合剂,同时确保其高粘附性和化学相容性,可帮助构建正极内高效离子传输网络,有望提高具有高CAM正极的ASSLBs的电化学性能。
【工作简介】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王素清、清华大学王海辉团队设计了一种超分子复合粘结剂(PPCL),通过线性分子(PVDF)和具有典型超分子通道结构的机械互锁分子的交联获得。典型的超分子通道结构是通过少量的β-环糊精(β-CD,占粘结剂部分的3 wt%)环与PEO链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交联形成的。通过PEO/β-CD与PVDF的协同作用,PPCL粘结剂提供了多个协同的Li+传输通道,以改善正极内部的Li+传输性能。PPCL粘结剂还保持了优异的粘附性能,有助于保持循环过程中电极结构的稳定性。此外,β-CD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和氢键将阴离子固定在正极内部,从而促进Li+传导并形成稳定的正极/固态电解质界面。因此,使用PPCL粘结剂的LiFePO4基ASSLBs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1 C下超过1000次循环)。在0.1C、10.6 mg cm-2的高LFP负载、10 wt%的低粘合剂占比和80 wt%的高CAM占比下,PPCL-LFP|PEO|Li电池仍能放出129.8 mAh·g-1的高放电容量。组装的全固态软包电池在0.2 C下展现出超过250次循环的优异循环稳定性。这项工作为设计高性能ASSLBs的高载量正极提供了指导。
该成果以“Constructing Ionic Transport Network via Supramolecular Composite Binder in Cathode for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刘海星为本文第一作者。
图1. PPCL粘结剂的设计与表征。 (a) 全固态LiFePO4(LFP)正极中使用PPCL粘结剂的锂离子传输机制。 (b) β−CD的分子式。 (c) β−CD、β−CD/PEO、β−CD/PEO/LiTFSI和β−CD/PEO/LiTFSI/PVDF的1H核磁共振谱图。 (d) β−CD、PEO和β−CD/PEO的X射线衍射图。 (e) β−CD、PEO和β−CD/PEO的傅里叶变换红外谱图。
图2. PPL和PPCL粘结剂中Li+传输机制。 (a) PPL粘结剂和 (b) PPCL粘结剂的三维快照。 (c−f) PPL和PPCL的径向分布函数分析。 (g) PPL和PPCL粘结剂中Li+传输的均方位移与扩散时间关系图。 (h) DFT计算的结构和结合能。 (i) β−CD、PEO、PVDF和LiTFSI的静电势分布。
图3. 采用不同粘结剂的LFP正极的表征与Li+传输情况。 使用 P粘结剂 (a)、PPL粘结剂(b)和PPCL粘结剂(c) 的LFP正极的C-AFM图像。使用P粘结剂(d)、PPL粘结剂(e)和PPCL粘结剂(f)的Li+传输示意图。使用P粘结剂(g)、PPL粘结剂(h)和PPCL粘结剂(i)的LFP正极的SEM图像。(i) 使用PPCL粘结剂的LFP正极的SEM图像。 (j) 不同扫描速率下PPCL-LFP|PEO|Li电池的循环伏安曲线。 (k) PPCL-LFP|PEO|Li电池的峰值电流与扫描速率平方根的线性拟合图。(l) 不同电池的Li+扩散系数对比。
图4. Li+传输动力学分析。 (a) 原位EIS测试的电压-时间曲线。 (b) PPCL-LFP|PEO|Li电池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的EIS谱图。 (c-d) PPCL-LFP|PEO|Li电池的DRT分析图及(e -f) 对应的DRT等高线图。使用P粘结剂 (g)、PPL粘结剂 (h) 和PPCL粘结剂 (i) 的LFP正极的高分辨率F 1s XPS图。
图5. P-LFP|PEO|Li、PPL-LFP|PEO|Li和PPCL-LFP|PEO|Li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对比。(a) 0.2 mV s-1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b) 1 C下的充放电曲线对比。 (c) 倍率性能比较。 (d) 1 C下的循环性能比较。 (e) 0.1 C倍率下PPCL-LFP|PEO|Li电池的循环性能。 (f) 0.2 C倍率下PPCL-LFP|PEO|Li全固态软包电池的循环性能。 (g) 本工作与其他近期文献中活性物质载量和活性物质负载比率的对比。 (h) PPCL-LFP|PEO|Li软包电池在不同状态测试下点亮LED装置的照片。
【小结】
总之,该工作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复合超分子粘结剂的策略,用于在LFP正极内构建高效、连续的Li+传输网络,提升了全固态锂电池(ASSLBs)中高载量活性正极的利用率。此外,PPCL粘结剂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和氢键固定了TFSI-,从而确保了Li+的均匀分布,并促进了富含LiF的正极电解质界面(CEI)的形成。因此,使用PPCL粘结剂的LFP基ASSLBs展现出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性能。使用PPCL-LFP正极的全固态软包电池在0.2 C下250次循环后展现出82.9%的高容量保持率。这项工作为构建高载量LFP正极中的Li+传输网络以实现高能量密度的ASSLBs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
【文献详情】
Constructing Ionic Transport Network via Supramolecular Composite Binder in Cathode for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 10.1002/anie.202507579
【作者简介】
王海辉教授,清华大学国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无机膜在清洁能源和洁净环境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无机膜分离、膜催化及新能源材料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中德合作、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2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和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2017年)。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在Nat. Energy, Nat. Sustain., Sci. Adv.,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JACS, Adv.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被引用30000余次,H因子:94。
王素清,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研究员,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围绕高性能的电池膜材料(隔膜、固态电解质膜等)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 Commun., Adv. Energy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J. Membr. Sci.等能源材料和膜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 论文80余篇,他引超过8000次,H因子:47。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 余项,201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2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