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417857029

国内外新闻动态

3M公司考虑剥离工业部门,涉数十亿美元资产

来源:汉高官网、胶黏剂在线2025年10月10日

阅读次数:

据报道,3M公司(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正在与投行就其工业部门的某些资产的潜在出售进行讨论。这一战略举措可能涉及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因为该公司希望通过剥离增长较慢的业务板块来简化运营和业务组合。
3M公司去年收入约为110亿美元的安全与工业部门包括各种业务线,如售后汽车产品、个人安全设备以及工业胶粘剂和胶带。消息人士表示,3M尚未就剥离这些资产做出最终决定,仍可能选择维持其现有结构。
3M的业务分为三个部门:安全与工业(约占收入的44%)、交通与电子(36%)以及消费(20%)。该公司最近分拆了其医疗保健业务,现称为Solventum。3M近一半的收入来自美洲以外地区,公司目前市值约为844.8亿美元。
这家拥有123年历史的跨国科技巨头,计划通过剥离数十亿美元规模的低增长业务,开启新一轮战略收缩。这一动作并非临时决策,而是3M应对财务压力、优化业务组合的必然选择,更折射出全球制造业巨头在技术迭代与市场变革中的转型阵痛。
一、战略动因:财务承压下的“双向倒逼”
3M此次资产剥离,本质是“被动减负”与“主动聚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是多重压力交织的现实困境。
(一)诉讼阴影与现金流紧张的双重挤压
长期以来,PFAS(永久化学物)污染诉讼是悬在3M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公司已就美国水资源污染诉讼支付103亿美元和解金,但全球仍有大量待决案件,业界预估总潜在损失可能超200亿美元。这种持续的法律支出对现金流形成巨大消耗——2024年3M自由现金流约51亿美元,虽较前一年有所回升,但需优先覆盖诉讼和解款(2025年预计支出31亿美元)、资本开支及5%以上的高股利分配。叠加股利支付率已接近90%的现金流压力,通过资产出售回笼资金成为现实选择。
(二)运营效率不足的内生驱动
作为营收占比44%的核心板块,安全与工业部门的增长乏力成为明显短板。数据显示,3M营业利润率已降至14%左右,资本报酬率不足10%,显著落后于霍尼韦尔(营业利润率超21%,ROIC达14%)等竞争对手。该部门涵盖的售后汽车产品、部分个人安全设备等业务,受新能源汽车转型、低端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增速持续低于公司平均水平。剥离这些“拖后腿”的资产,成为3M提升运营效率的必然之举。
(三)战略聚焦的长期规划延续
此次资产出售是3M持续 portfolio 优化的延续。2023年分拆医疗保健业务成立Solventum后,公司明确将资源向高增长领域倾斜。而Solventum近期以41亿美元出售纯化和过滤业务的动作,进一步印证了3M体系“剥离非核心、聚焦核心”的战略逻辑。对于3M主体而言,剥离工业部门低增长资产,可将研发与资本集中于交通与电子等占比36%的优势板块。
二、潜在标的:110亿营收板块中的“可舍弃资产”
3M安全与工业部门去年贡献110亿美元收入,涵盖售后汽车产品、个人安全设备、工业胶粘剂和胶带等多条业务线。结合行业趋势与公司战略,三类资产最可能纳入出售清单:
(一)售后汽车产品业务:新能源转型中的“夕阳板块”
传统燃油车售后市场的萎缩,使该业务面临结构性压力。尽管3M在汽车胶带、维修工具等领域仍有份额,但新能源汽车简化的机械结构大幅减少了传统售后需求。对比之下,其交通与电子部门的车载电子、新能源材料等业务增长迅猛,两者资源分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售后汽车产品成为优先剥离的候选。
(二)中低端个人安全设备:竞争红海的“利润洼地”
在普通口罩、基础防护手套等领域,3M面临来自中国、东南亚企业的价格竞争,利润率持续收窄。而高端防护设备(如军用级呼吸器)已与交通与电子部门的先进材料业务形成协同,更可能被保留。此次出售或聚焦于民用中低端产品线,这类资产虽有稳定现金流,但增长潜力有限,与公司“技术驱动”定位不符。
(三)通用工业胶粘剂:增长疲软的“非核心资产”
尽管全球结构胶粘剂市场预计将以4.8%的CAGR增长至2035年,但3M的通用型工业胶粘剂业务增速已低于行业平均,且面临汉高、西卡等对手的激烈竞争。相比之下,其用于电子封装、航空航天的特种胶粘剂技术壁垒更高,已纳入交通与电子部门的核心布局,通用胶粘剂业务因此具备剥离价值。
三、买家图谱:战略投资者与PE机构的“双向竞逐”
从市场需求看,此次剥离的资产预计将吸引两类核心买家,交易估值可能介于30-50亿美元之间,具体取决于标的资产质量。
(一)行业战略投资者:补全产业链的“刚需收购”
对粘合剂、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头部企业而言,收购3M相关资产可快速获取技术、渠道与品牌资源。例如,艾利丹尼森等近期活跃于粘合剂领域并购的企业,可能瞄准工业胶粘剂业务以补全产品线;而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博世、大陆集团,或有意接手售后汽车产品业务以扩大市场份额。这类买家更看重资产与自身业务的协同效应,出价意愿较强。
(二)私募股权机构:资产优化的“价值猎手”
PE机构可能聚焦于具备改造潜力的资产。例如,个人安全设备业务虽增长放缓,但拥有成熟的全球渠道,PE可通过整合供应链、聚焦高端市场实现盈利提升。参考3M此前出售弹道防护业务给Avon Rubber的案例,PE机构可能通过“收购-整合-分拆出售”的模式获取收益,尤其在当前全球私募股权资金充裕的背景下,这类资产具备较强吸引力。
四、行业影响:制造业巨头转型的“示范效应”
3M的资产剥离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将对全球工业材料、安全防护等领域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市场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的“强者恒强”
核心资产的出售可能加剧细分领域的集中度。以工业胶粘剂市场为例,若汉高、西卡等龙头收购3M相关业务,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可能被压缩。这种集中度提升或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升级,但也可能引发反垄断监管关注。
(二)转型路径参考:多元化企业的“聚焦法则”
3M的动作为同类跨国企业提供了转型范本。在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大而全”的多元化模式已难以为继,“聚焦核心技术+剥离非核心资产”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例如,Solventum出售过滤业务后聚焦核心医疗板块的转型,与3M此次动作形成呼应,印证了“瘦身提质”已成为制造业巨头的共同选择。
(三)中国市场机遇:本土企业的“替代窗口”
3M剥离部分资产可能为中国企业创造市场替代机会。在工业胶带、民用防护设备等领域,中国企业已具备技术实力,若3M因资产出售出现渠道真空或投入不足,本土品牌有望通过性价比优势、快速响应能力抢占市场份额,尤其在亚太等3M的核心海外市场。
五、风险与展望:不确定性中的转型攻坚
尽管资产出售具备战略合理性,但3M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从短期看,标的资产的估值分歧可能延缓交易进程——3M对资产的定价或基于历史业绩,而买家更关注未来增长潜力,双方的预期差异可能导致谈判拉锯。从长期看,若剥离资产后核心业务增长不及预期,公司可能面临“既失市场又无增长”的困境,尤其在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的当下。
不过,标普将3M评级展望上调至稳定的动作,显示市场对其转型持谨慎乐观态度。若此次资产出售顺利落地,3M有望将回笼资金用于研发投入与诉讼支出,同时降低债务杠杆至2.5倍左右,为长期发展夯实基础。对于投资者而言,此次剥离是观察3M转型成效的关键窗口——若能实现“聚焦核心+效率提升”的目标,其当前13倍的低估值可能迎来修复契机。

来源:欧洲并购与投资、中盛投资集团

  • 标签:
相关阅读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网友评论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

客服

客服
电话

1

手机:18114925746

客服
邮箱

565052751@qq.com

若您需要帮助,您也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发送邮箱

扫二
维码

微信二维码